周末一早,两人在火车站集合。
Kim很贴心地准备了自制小蛋糕和咖啡。
“Your coffee with oat milk。
I am really curious about why you like the taste of oat milk.Are you vegetarian?”
张言忍不住笑了一下,因为林安第一次见面也问过这个问题。
两人是通过Tinder认识的,第一次线下见面,张言觉得咖啡是最高效的dating方式。
下午3点,一杯咖啡大概30分钟,恰好的了解时间。
如果觉得有兴趣,可以继续晚饭。
如果不,那就找个“我要和朋友吃晚饭”的借口离场。
林安的profile上写着,“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专业,但是非常喜欢文学。
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,西仰八叉。”
虽然文案写的挺贫,但见到本人,发现是一个接近30岁却很斯文的学生态。
在两个人正式见面前,己经在微信上大聊塞林格、陀思妥耶夫斯基、马尔克斯两个月了。
虽然林安更喜欢女作家,但也不否认这些男作家的视角和作品也很伟大。
或许并不是相通和共鸣让他们彼此吸引,更多是张言对这些“过于雄性”的表达的反驳,让林安觉得“有点意思”。
相较于线上聊天的积极活跃,林安第一次见面很拘谨,甚至有点腼腆。
张言看到他有一种“Deja Vu”的感觉,似曾相识。
想到宝玉第一次见黛玉也说,“我仿佛在哪里见过这个妹妹。”
仔细一想,每个伤害她的前男友都让她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。
这或许,是一个新的宿命。
张言成为了对话里的E人,掌控着约会的节奏。
主动共享着菜单,邀请林安点咖啡,自己要了一杯燕麦拿铁。
对于林安只要气泡水这个做法,张言调侃道,“你这么瘦,还这么严控卡路里吗?”
林安听了这个玩笑,便笑道,“我2点后不喝咖啡,不然会失眠。”
“你喝燕麦拿铁,是在进行素食赎罪?”
张言觉得有点意思,“这是什么理论?”
“有种品牌流派被叫做,加州品牌。
他们来自硅谷,追寻环境友好、能源可再生。
比如Oatly,这个品牌推崇植物奶,除了对身体友好,更是觉得喝牛奶是对动物的一种虐待。”
张言第一次听这个理念,有点目瞪口呆,又觉得对方认真的可爱。
“我没有那么环保。
只是习惯了,懒得换口味。
毕竟找到一个自己能接受的食物、事情、人和节奏,很难。
人有眼缘这一说,我想口味也有。
有的人喜欢闻新装修的甲醛味、有的人喜欢新拆开的书本油墨味、我只是尝试了一次燕麦拿铁,就觉得似曾相识的喜欢。
可能这也是另一种一见钟情?”
林安仔细听着对面女孩的发言,一些散装、无关联的表达,在她的叙述中成为了一个新的思考。
虽然她话里一首在说着感觉这件事,但能够保持一样的口味和习惯一首不改,其实对秩序感的追求更高。
他也是。
见面之后才知道,林安是数学专业博士毕业,在金融行业做Quant。
张言此刻内心真的只有,“Damn it!”
毕竟两个前男友都是金融行业,觉得自己从这个坑中算是跳不出来了。
但他们很不一样。
林安虽然在P大读数学,却很喜欢文学,所以两个人在书影音上才会有这么多共同话题。
想起三年前做一级市场的前男友Vincent对于她爱看书只觉得是酸涩和鄙夷.“我只了解现在世界发生什么就够了,什么能让我赚钱就够了。
科技才掌握着社会的发展不是吗?”
当时的张言被说服了,觉得,“so true。”
现在想到却只是笑一笑。
大概在分手一年后,某天读完伍尔夫的书之后,张言特别想冲到Vincent面前理论一场女性主义,以及读书人文的重要性。
但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了。
这篇腹稿却一首在心里准备好了。
两人的话题便从咖啡聊到了老友记里的咖啡店,张言说,“我的理想退休生活就是开一个自己的咖啡店,放我喜欢的书和音乐,定期办一些共读会和分享会。”
“不过我不是Rachel。”
“当然,不要找Russ这样不靠谱的人。”
张言笑道,“我也不喜欢他。”
“I dont know. I am used to its flavour.”张言回答道。
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。
代表着专注,也代表着无法逃离。
在全球各地都有的星巴克,都能喝到这个熟悉的口味。
所以每次喝到,他都会在脑袋里闪现一次。
欧洲很大,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繁荣。
欧洲也很小,从巴黎到苏黎世,不过4小时。
穿越北京,可能用时都比这个多。